标签科普看到片库那么多标签是干嘛的,看的一脸懵逼,下面我们来科普下标签的含义
影片的来源:母盘:在电影拍摄完成后经过拍摄素材的剪辑拼接和后期制作,生成的正式影片最原始的版本,也是内容最完整细节最丰富的版本(体积极大,分辨率高)。受到时代和拍摄方式的影响(拓展阅读:基努李维斯策划的纪录片—阴阳相成 (豆瓣)),过去胶片时代使用的是母盘胶片,现在数码时代使用的是数字文件保存在存储介质中。随着现在技术的发展可以使用胶转数设备,通过数字修复的方式将胶片转换成数字格式保存(质量好的母版胶片转换后相当于4K-3840x2160分辨率),这也是为什么现在我们可以买到一些老电影的蓝光碟(许多朋友观念中对老电影就不可能有高清版的认识是错误的)。母盘是用于制作影院电影拷贝和后期发行音像制品的模板,一旦保存发生意外后果不堪设想!这也是为什么许多老电影因原版胶片损坏或遗失无法修复,一些新电影因为母盘损坏耽搁上映。 院线拷贝:属于专业放映领域。过去使用胶片拷贝放映,一个片子要被分成四五段拷贝(这也是为什么过去在影院看电影有时候会断一会儿的原因)。现在使用的是数字拷贝,单片体积大概是400-500G左右,存储于存储介质当中,配有播放密钥。目前院线使用的数字拷贝分辨率主要是2K-2048×1080分辨率,有些好的影院已经达到了4K-3840x2160分辨率。 音像发行:民用播放领域。通常由发行公司通过碟片的形式实体发行,但近年随着网络的发展也采用数字渠道(iTunes,Amazon等)。实体碟片早期就是大家熟悉的VCD-352x240标准分辨率和DVD-960x540标准分辨率(DVD后期按容量又分为D9和D5,即9G和5G),现在主流的碟片就是下载电影时经常能看到的一个词—蓝光(BD)。#Criterion Collection修复和发行的老电影蓝光版。 蓝光碟 Blur-ray Disc :Blu-ray Disc是在2002年由Sony牵头公布的继DVD之后的新一代光碟标准,因为利用波长较短的蓝色激光读取和写入数据而得名蓝光(DVD使用的是红光读写,蓝光较红光的优点是数据的读取更加容易,也极大地提高了碟片的存储密度),在2006年正式发行。蓝光碟片基由于特殊的物理结构提高了存储密度,使得单面单层的存储容量达到了25G左右,使得存储高清影像和高规格音频成为了可能。并且蓝光碟异常坚硬致密,可以更好的保护光碟里面重要的记录层(吐槽:不得不感慨一下,早年VCD/DVD碟面非常的软,当你拿取光碟的时候即便万分小心,还是会把心爱的光碟划伤,足以让人精神崩溃。但BD时代的到来挽救了这一切,因为蓝光碟实在太他妈硬了,你很难对它造成划痕甚至是暴力掰断它!哈利路亚!而且最梦幻的是蓝光碟片基是淡蓝色的透明介质。)。当年索尼为了推广蓝光这一标准下了血本,吃了不少官司赔了不少钱,这也是为什么早期蓝光产品如碟片,播放器,PlayStation 3游戏机卖的奇贵无比的原因(举例:基努李维斯主演的电影《康斯坦丁》蓝光碟当年建议售价达到了998元之巨,简直就是天价,而现在你购买这张碟只需要99元。最近的新电影的售价通常也只在130-160元左右,老一点的甚至到了100元以下)。贵也是导致我国国民可能知道DVD是啥,但在蓝光碟发行近十年以后还对这个词汇表示傻傻分不清的原因之一(还有就是网络下载的冲击,以及我国国民爱混淆概念并传播,连做错事都不够专业的态度)。主流蓝光碟按容量可以分为BD25(单层)和BD50(双层),2013年末,由于技术的发展BD100问世(分3层,总容量100G,每层容量33G),它将可以承载更高分辨率规格(2K/4K)的视频。现在首批4K分辨率/准4K分辨率的蓝光电影碟也已经发行(老版蜘蛛侠三部曲/的士司机/全面回忆/天使与魔鬼等等)。想想看,在家体验影院级的享受,如果你真的热爱电影,蓝光碟就是最好最棒的选择! #一张蓝光碟片基。#Kino Lorber今年发行的贾樟柯导演的影片《天注定》蓝光碟封面,他们还发行过陆川导演的电影《南京!南京!》。 解析度-分辨率:分辨率(解析度)往往是网民最先接触的概念, 分辨率就是屏幕图像的精密度,在显示设备上表示能显示的像素的多少。由于屏幕上的点、线和面都是由像素组成的,显示器可显示的像素越多,画面就越精细,同样的屏幕区域内能显示的信息也越多,分辨率是清晰度重要指标之一,但不绝对(如视频分辨率高,但由于压制方式原因导致细节差,或有人将低分辨率的素材强行拉伸到高分辨率,画面惨不忍睹。举例:曾有人将李玉导演,范冰冰主演的热门电影《苹果》DVD片源(480P)强行拉伸到1080P冒充高清电影流传)。所以这也是最容易被糊弄和误解的部分,以优酷网为例,旗下视频被分为:流畅,标清,高清,超清几个等级,最近还加入了1080P,但个人觉得作为优酷这种具有影响力的视频媒体,如此曲解清晰度的概念,实在是害人不浅(曾听一个前辈说过,国人好糊弄,不知道什么是高清是因为没真正看过高清电影,所以大多对高清没有概念。比如优酷网超清,很牛逼吗?撑死也就720P,让真正的超清4K分辨率情何以堪)。下面弄清标准,以正视听。
- 标清—SD—480P—720x480分辨率。
- 高清—HD—720P—1280×720分辨率。
- 全高清—FHD—1080P—1920x1080分辨率。
- 俗称—2K—2048×1080分辨率。
- 超清—UHD(Ultra HD)—4K—3840×2160或4096×2160分辨率。
- 未来超高精细影像系统—SHV—8K—7680x4320分辨率(首部8K电影是日本NHK于2013嘎纳展映的短片《Beauties à La Carte(珍馐美味)》)。
- HDTV—高清电视缩写,涵盖720P/1080I/1080P。
- HR-HDTV—半高清,分辨率约为960x540,是1080P的一半。
人人影视在制定标准和推动普及中起到重要作用。 I与P:你常常能在分辨率后面看到这两个字母,他们是隔行扫描与逐行扫描英文(Interlaced 和 Progressive)的开头字母,具体原理不解释,逐行扫描要优于隔行扫描,这是很老的概念了,彩电和背投电视时代就有了。其实隔行扫描的资源已经很少见了。 #4K与8K英文缩写来自早期概念,非正式标准命名。
现在来识别一下标签吧
- 片源:Rip表示压制,BD,DVD,WEB-DL,HDTV,BluRay......指的是片子的来源版本,如BDRip表示由蓝光影碟压制而来的视频(由蓝光压制不等同于就是蓝光,所以老有姑娘小伙得意的跟你说他们下了个蓝光高清电影,你凑过去一看发现是个不到文件体积2G,分辨率不足720P的玩意儿,足以让你一口老血喷在屏幕上)。有时候文件名里也会出现CEE或CN这种代表片源地域的缩写。不同的片源和片源发行的地区会对影片的清晰度和内容有些许影响(比如BD比DVD清晰,比如有些同学想看完整未剪辑版你懂的,但只有某些国家和地区允许发行这样的影碟,比如不同的片子在不同的地区和不同时间发行的版本画面会有增减,结构会有不同比如王家卫的《东邪西毒》就分大陆版/大陆CCTV版/港版/台版/日版/法版/蓝光修复终极版,好几个版本,这也是影碟迷人的地方。还在看硬盘上那个不到一个G的老版电影吗?人家都看高清重制版了)
- 视频:标签的H264,Xvid,MPEG-4一类的都是视频的编码格式,Riper通过这些技术方式将片源重新编码成视频,不同的格式不同的设置都会对视频的质量造成影响。#水深,没法细说。不然容易出错还容易引起骂战。
- 音频:文件中出现的,DTS,AC3,DTSHD-MS一类的是音轨的规格,不同规格的音轨可以提供不同的音质效果,目前DTS应该是最棒的,AC-3其次。不过对于一般电脑看片影响挺低的,因为根本没有硬件条件体现它们的真实水平。#同上,水更深,更没法细说。更容易出错更容易引起骂战。
- 分辨率和码率:1080P-30Mbps,分辨率挺重要,但决定一段影片细节的最重要的还是码率。码率就是比特率,是指每秒传送的比特(bit)数。单位为 bps,比特率越高,单位时间内传送的数据量越大。码率和质量成正比,也与文件体积成正比。这就是为什么重编码视频体积大,蓝光原盘体积更大。蓝光原盘BD50码率在30Mbps左右,BD25在20-25Mbps左右,质量较好的1080P视频主流码率在10Mbps左右。码率对视频质量和体积影响真的很大,这也导致你下电影的时候会因发现同一个电影,出现文件体积:720P(a)<1080P(a)<720P(b)<1080P(b) 的情况而百思不得其解。这种时候720P(b)的画质要好于1080P(a),因为细节更为丰富。
- 压制站点:不同的站点压制出来的片子质量是不一样的,有些站点全是高清的,有些站点的就跟狗屎一样
论坛的标题解读
1.
[剧情/悬疑] [你的名字]Kimi.No.Na.Wa.Your.Name.2016.BluRay.720p.x264.AC3-CnSCG
[剧情/悬疑]这个代表这个影片的类型
[你的名字]译名
kimi.no.na.wa.your.name这个是原本定的名字
2016是上映年代
bluray代表来源于蓝光
720P不用多说是720P的分辨率
X264是采用了X264的编码
AC3是音频
cnscg代表CNSCG压制
|